地质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发布时间:2013-03-29 浏览:10690

    一、流动站概况

      “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由5个二级学科组成,分别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和第四纪地质学。该学科是部(省)级重点学科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拥有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具有优良的实验研究平台。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和特色如下:

      1.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该学科1978年设立和建设的,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5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近年来随着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和对矿产资源需求,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依托国家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等项目的实施,以及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小岩体型岩浆矿床成矿理论和西部地区镁铁-超镁铁岩成因等方面,围绕镁铁-超镁铁质岩及大火成岩省开展系统调查与研究,提出并建立了具我国特色的小岩体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并在大型、超大型铜镍(铂)岩浆硫化物矿床预测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成果已被国际学术界认可,使我国岩浆硫化物矿床研究跻身于世界前列。

      2. 地球化学

      该学科2005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具一定科研实力,近年来围绕西部地区矿产普查与勘探,依托国家资源勘查项目,在勘查地球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了学科特色。

      3.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该学科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近年来依托国土资源大调查基础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围绕扬子地台等地开展了长期的“晚前寒武纪-寒武纪地层古生物学及早期生命演化研究”,在扬子地台晚前寒武纪-寒武纪的庙河、瓮安、高家山、宽川铺等生物群和澄江动物群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特色,成果已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

      4. 构造地质学

      该学科1982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西北地区最早设立的硕士学位点。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在上世纪80年代成立了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所,是我国地质类院校中从事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时间早、完成调查面积多、最有特色的学科点之一,特别是在东秦岭地质走廊5幅区调填图研究中,获得3幅全国特优图幅,2幅全国优秀图幅的全优业绩,并获得3项国土资源部勘查成果二等奖。近年来,重新组建了长安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在我国西部主要造山带或构造带(秦岭、祁连、昆仑、天山等),先后完成了40余个项目60余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中央造山系的复合造山作用、造山过程和造山带构造交接转换关系及其大陆动力学、中亚造山带(西段)重要成矿区带基础地质与区域成矿条件”研究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

      5. 第四纪地质学

      该学科2005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近年来围绕西部地区黄土地质、第四纪环境、古地磁等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形成了年轻的研究团队。

   

    二、研究方向及主要专家

    1. 岩浆作用与成矿:汤中立 钱壮志 姜常义

    2. 火成岩成因:姜常义

    3. 岩石地球化学:姜常义 李永军

    4. 油气盆地分析:李荣西 杨兴科 苏春乾

    5. 沉积地质学:苏春乾

    6. 造山带地质与成矿:李永军 裴先治 梁  婷

    7. 构造地质学:裴先治 杨兴科 魏刚锋

    8. 应用地球化学:潘爱芳

    9. 流体包裹体:李荣西 梁  婷

    10. 热液矿床:刘云华 梁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