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发布时间:2008-10-21 浏览:12080

 

  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由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筑路机械系、机械系以及西北建筑工程学院机电系(部分)合并组建而成,学院主要从事工程机械领域设计、制造、管理和运用等方面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

 工程机械学院在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等3学科领域招收博士研究生;在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等6个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招收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106名。工程机械学院拥有筑路机械、机械电子等7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学生2127名。

 工程机械学院下设学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三个行政机构;筑路机械系等7个专业系;筑路机械研究所等9个研究所和实验管理中心。

  工程机械学院目前在岗教师90人,其中有教授20人,副教授43人。在职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48人。

 

一、机械工博士后流动站

 机械工博士后流动站是2003年批准成立的,该学科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共四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是交通部部级重点学科,也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该流动站的总体研究方向可以概括为:以工程机械机群智能化为主攻方向,以工程机械牵引动力学、智能化工程机械与装备、工程机械自适应控制技术、高速公路机械化施工技术、工程机械新型材料开发与应用、新能源开发与节能、高等级公路快速养护技术等为主要研究方向,为我国的公路交通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流动站在公路施工机械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科研经费充足,在许多方面已达到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随着我国对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流动站一直承担着为国家公路交通事业培养筑养路机械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也承担着国家公路建设中有关筑路工程机械的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优势,已成为对公路交通行业发展起重要影响的专业。

  该流动站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敢于创新的研究群体,是当前国内高校中工程机械学科一支能力较强、人数最多的教学与科研生力军。流动站拥有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两个交通部重点实验室、两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级筑路机械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有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工程机械试验研究基地,拥有能进行各种工程机械模型或原型实验,能进行各种工程机械工作装置与工作介质相互作用过程实验的亚洲最大的室内试验土槽(110m×7.8m×2.5m),拥有汽车全自动检测线和全国高校中唯一的汽车环形试验场等先进设施,是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的理想基地。

 

二、专业领域及研究方向

 1、机械设计及理论

 该学科于1958年创立,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1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高速公路施工机械重点实验室,经过50年的发展,不仅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数名优秀技术人才,而且已成为我国公路交通建设行业颇具影响的知名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机械理论及作业质量控制、机械系统仿真与抗疲劳设计、机械自适应控制及智能化。

 2、机械电子工程

 该学科从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近年来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子项“智能压路机控制技术方案研究与设计”以及“高等级公路同步碎石封层成套设备与施工技术研究”、“特种多频振动高密实度压路机研”、“工程车辆自动变速控制理论及应用研究”“37m水泥混凝土泵车振动性能综合研究”等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公开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被EI收录15篇,SCI收录2篇,出版专著及教材8部。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机械机电液一体化、液压传动与控制、高等级公路快速养护技术、智能检测与诊断。

 3、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该学科拥有600m2的综合实验室,各种加工设备齐全配套。在“211”建设中,购置加工工中心、数控机床等大型设备。使加工中心及软件开发、高科技产品的研制与生产、CAD/CAM/CAPP系统软件开发的能力方面得到明显提高。完成的“滚针轴承940100系列CAD/CAPP系统”和“外么千分尺CAD系统”科研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切削过程计算机在线监测”项目得到交通部科技基金资助。“稀土磁致伸缩功能材料研究”达到国际水平。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动力机械系统控制与仿真。

 

三、师资力量

 

 焦生杰,男,生于195510月,工学博士。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院长,交通部西安筑路机械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陕西省高速公路机械化施工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机械协会压实机械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机械液压技术分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研究会自动测试分会副理事长,《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杂志主编、《中国公路学报》、《长安大学学报》、《中国工程机械学报》编委、人民交通出版社工程机械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已毕业研究生32人,毕业博士生4人,出站博士后2人,在站3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8人,在读博士6人。获交通部优秀教师称号,获吴福-振华交通教育优秀奖,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13篇。
     
研究领域或方向:1、工程机械机电液一体化 2、液压传动与控制  3、车辆电子监控 4、高速公路快速养护技术与装备
     
学术简历:主编教材及专著4部(现代筑路机械电液控制技术 “工程机械机电液一体化、“沥青砼摊铺机与施工技术” “振动与压实技术);编译1 “压实与摊铺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1项,新型实用专利4项,发明专利1项。将机械、液压与电子技术有机融合,对工程机械的液压传动与控制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解决了国内沥青混凝土摊铺机作业速度与设计速度不合理问题,确保了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开发了智能化沥青洒布车和同步碎石封层车;全液压平地机与全液压推土机匹配理论与控制技术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微波技术在道路养护与除冰除雪应用研究取得重要突破。目前在工程机械节能和液压机械混合传动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部分成果已经得到了应用。在车辆液压驱动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在研项目沥青砼摊铺机控制系统研究全液压推土机驱动与控制技术研究同步碎石封层施工与设备成套技术研究智能沥青洒布车与控制系统研究铣刨机关键技术研究微波养护车关键技术研究微波除冰除雪技术研究旧沥青混合料厂拌微波加热技术研究液压机械混合动力系统研究等。
      
办公电话:029-82334482

 

吕彭民,男,1957年生,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1月毕业于原西安公路学院,19891月在兰州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73月在西南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73-19991月在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1999年至今一直在长安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长安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兼任《中国公路学报》编委、《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工程机械学会液压分会理事。

      研究领域或方向:主要从事工程机械和大型结构动态仿真、优化设计、强度分析、疲劳寿命预测和车-路耦合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目前在研方面:
     1)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大型桥梁机械开发与研制;
     2)车辆-道路耦合动力学研究
     3)大型工程机械与建筑机械振动分析与结构疲劳寿命研究;
     4)大型工程结构有限元强度分析与优化设计。
       
学术及科研成果:曾主持和参加了
4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项目,在《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美国)、《Fatigue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Structures》(英国)、《Mechanics of Structures and Machines》(美国)、《应用力学学报》、《中国公路学报》、《计算力学学报》、《铁道学报》、《振动与冲击》、《长安大学学报》等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共有14篇论文被国际3大检索系统收录,其中3篇被美国科学索引(SCI)收录,11篇被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独著专著1部,参编教材和专著2部,参编大型公路技术词典1部,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为第一完成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

      联系方式:029-82334322

 

 冯忠绪,男,汉族,长安大学二级教授,19492月生于陕西凤翔,中共党员。196810月参加工作,19847月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工程机械专业,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在西安公路学院(西安公路交通大学,长安大学)任教至今。19889月~19898月及19959月~19964月在莫斯科汽车公路学院学习,并完博士学位论文的部分工作,19986月获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工程机械专业博士学位。现任《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交通部西安筑路机械测试中心负责人。199711月被西安公路交通大学破格聘为教授,199812月经交通部评审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公路学会筑路机械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理事兼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工程机械分会理事长,中国工程机械学会压实及路面机械分会副理事长,《工程机械》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机械学报》、《长安大学学报》、《基建优化》等杂志编委,交通行业面向21世纪教材编委会(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主任委员等。

 从教20余年来,曾给70多个班学生上课,指导过30多个班学生的课程设计,70余人的毕业设计,指导的博士生已毕业9人,硕士生已毕业59人,默默奉献,矢志不移。曾获交通部和陕西省多次奖励:1988年获“交通部高等院校教书育人优秀教师”,1989年获“全国交通教育优秀教师”,1994年被中共陕西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1999年获交通部第二届“吴福――振华交通教育优秀教师奖”,200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陕西省教学名师称号。

 主持完成的教学研究项目中有3项获陕西省人民政府奖励,主讲的“机械原理”2003年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

 主要研究方向:工程机械理论、动态性能及其优化设计。

学术及科研成果:10年来,主持完成科研项目40余项,包括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混凝土振动搅拌机理的研究”、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计划项目“高效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工业化开发”等,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仿真设计与模型试验》等著作4部,其中《混凝土搅拌理论及其设备》与《工程机械理论》均受交通部资助出版。主持完成的“混凝土搅拌理论及其设备的研究”、“节约生产混凝土的关键技术及其装置的研究”、“仿冲击及多频振动压实技术的研究”等均被陕西省科技厅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并于2005年、2008分别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拥有专利14项,其中“一种搅拌装置”2005年获陕西省专利二等奖。

 

 胡永彪,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交通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人员,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三层)人员,现任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副院长、高速公路筑养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西安筑路机械测试中心副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器地面系统学会理事、长安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长安大学实验室建设委员会委员、《长安大学学报》编委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工程机械行业专业评审组评委1983年获青岛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西南交通大学工程机械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长安大学工程机械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机械与工业工程系CIMLab实验室做访问学者,从事机器运动视觉分析研究。1983年至1986年在工厂山东海化煤业化工有限公司从事煤焦化工机械技术工作;1986年至1989年从事起重运输机械结构动力学研究;1990年至今,在长安大学从事筑路机械和施工机械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担任《工程机械底盘理论和性能》、《工程机械地面力学》、《工程机械作业质量控制》、《作业介质力学》、《系统工程》、《工程机电》、《公路工程概论》、《专业外语》和《机器视觉》等课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相继从事工程机械作业质量控制、工程机械自适应控制及其智能化、工程机械视觉方向上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以及筑养路机械新产品开发等科研工作。主持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11项,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和横向科研项目12项,曾获陕西省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成果一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取得国家专利8著有《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模铺筑原理》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与施工机械》,曾获西南西北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发表论文49篇,其中英文4篇,SCI收录2篇,EI收录13篇,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1篇、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主要学术成果有:水泥混凝土路面滑模铺筑的理论和技术;②沥青路面铣刨理论与技术;工程机械作业质量控制理论和技术;工程机械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技术;⑤工程机械视觉理论与技术。

通讯地址:710064 西安市南二环中段长安大学校本部北教学区工程机械学院

Tel     029-82334582

Fax     029-82334588

E-mail  hybiao@chd.edu.cnhybiao@vip.sina.com

 

 杨士敏,,博士,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1954年生,江西省高安市人。

 主要研究方向:工程机械理论、动态性能与作业质量控制;计算机仿真与优化设计;工程机械智能化技术;高速公路机械化施工及质量控制技术;公路养护技术与装备;沥青混凝土路面再生设备与技术;工程机械设备现代管理系统研究;机械化施工安全管理研究等。
     
 学术简历:
1978年元月进入西安公路学院学习,1982年元月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筑路机械专业,1984年获同济大学工程机械硕士学位,毕业后任教于西安公路学院,1997年获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为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教授,高速公路施工机械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工程机械实验中心主任,同时兼任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筑养路机械专家委员会委员。
   
   学术及科研成果:参加或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
:履带推土机牵引动力学及试验方法研究、振荡压实技术研究、碾压混凝土路面摊铺机研究、摊铺机熨平板和碾压混凝土相互作用力学特性研究、碾压混凝土振动密实特性和最佳配合比研究、桥背涵侧压实设备研究、振荡压实和高密实摊铺在RCC与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中的应用、沥青路面铣刨机研究、填石路基压路机研制、大粒径碎石施工质量控制技术、公路半刚性基层材料结构理论与多指标控制设计方法等。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获原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陕西省优秀专利成果一等奖一项,取得专利成果5项,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一项。近年来撰写论文50余篇,分别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公开出版的著作有:《碾压混凝土路面熨平摊铺机理》、《工程机械地面力学与作业理论》、《工程机械设备现代管理》、《高等级公路养护技术和养护机械》、《施工机械概论》、《高等级公路养护机械》等。

  联系方式;02985228396

  电子邮箱:ysm710064@163.com

 

  杨人凤,女,生于196011月,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1982年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9年在长安大学筑路机械系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2003年在长安大学获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获长安大学教学名师称号;2008年获陕西省“巾帼建功标兵称号现任长安大学质量控制研究所所长。

  研究领域或方向:机电液一体化技术、高速公路路网监测与控制技术、工程机械自适应及智能化控制技术、工程机械作业质量控制技术、工程机械动态性能研究、公路机械化施工新工艺与新技术、公路机械化养护新工艺与新技术及公路信息化管理技术等。

 学术及科研成果:近年来,独立主持科研项目20多项,科研合同额逾仟万元。其中:获国家自然基金1项;获国家新型实用专利2项;获省部级和厅局级奖多项;参与交通部西部课题1项;主持广东省产学研项目1项;省交通厅课题3项,横向课题10多项。在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几十篇,被国际3大检索系统收录5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及参编教材多部。曾指导河北青银高速公路、陕西靖安高速公路、云南永武高速公路、陕西永咸高速公路、凤永高速公路等多条高速公路的施工工艺。

  联系方式:13572923816

  电子邮箱:helenyang23@yahoo.ca

         

 谷立臣,男,1956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动态测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高校测试技术学会西北分会副理事长。自1985年以来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攀登项目�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6项。其中在多传感器关联特性分析、故障诊断、信息融合、液压系统运行状态信息获取、工程机械性能测试等领域的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以来,在机电液系统设计,液压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控制,物料泵送与湿喷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液压动力系统监测、诊断和故障控制理论研究,50575168》,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设备多源诊断信息获取与融合技术研究,2003E203》,为企业解决实际课题多项。曾获得省部级奖1项,厅局级奖3项,国家专利4项。先后在各种学术刊物�学术会议发表论文40多篇,被EI收录6篇,出版专著1部。

主要研究方向:

机械工程动态测试与信息处理

设备多源诊断信息获取与融合理论

机电液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

 

 蔡宗琰,男,汉族,196412月生,福建莆田人,国家统招统分博士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博士后研究经历。现为长安大学工程机械学院机械实验中心主任,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或方向:制造系统建模与优化、机电液控制及自动化、工艺规划与制造过程仿真优化和制造业信息化技术。

 学术与科研成果:对制造系统建模与控制、制造系统计划调度和性能评价、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等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被SCI/EI收录11篇。编制著作2部。主持国家级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科学基金3项,主要参加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5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壹等奖和国家专利各1项。

  讲授《制造过程故障诊断技术》、《计算机辅助测试技术》、《机电液一体化技术》、《机械原理》和《机械控制工程》等本科课程。讲授《机械智能系统非经典数学方法》、《信息系统设计技术》、《NURBS曲线曲面基础》和《现代制造技术》等研究生课程。

联系方式029-82338269

电子邮箱: czyan@chd.edu.cn

 

四、招收条件


1.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守中国法律,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水平,无不良经历;

2.近年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博士培养单位出具证明,进站前能获得博士学位),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所学专业符合本博士后工作站研究内容;

3.年龄一般在35岁以下,身体健康,具有很强事业心,善于与他人合作;

4.具备全脱产在本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条件。

 

五、岗位待遇


保证博士后工作期间所需的科研经费,提供优厚的个人待遇,并根据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给予科研奖励。

 

六、应聘材料

 

1、应聘简历(含学习工作经历、主要学术工作内容、发表的论文论著清单等);

2、以第一作者发表的代表性学术论文或著作3-5/本;

3、博士期间主要工作和学习内容;

4、个人申请书;

5、本人拟从事的研究方向及相应的详细研究计划;

6、二份专家推荐信(含本人博士导师推荐信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