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发布时间:2008-10-21 浏览:14491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是长安大学最早进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2003年获“桥梁与隧道工程”和“结构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截至200612月,我校的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设有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建有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学科及2个陕西省名牌专业,已形成结构工程、桥梁工程、岩土工程、隧道工程、市政工程、地震工程与防灾减灾等稳定的研究方向,已成为我国西部土木工程学科点齐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拥有教授52人,博士生导师28人,专任教研人员中获得博士学位的比例达63%。学科点科研设备先进,科研项目层次高,研究经费充足,研究特色鲜明,研究成果丰硕,近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其他奖多项。

  在结构工程方面,已形成“钢结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混凝土结构及抗震”和“结构强度理论”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明显特色。各研究方向多年来致力前沿领域的研究,在薄壁构件稳定理论、板件的屈曲后性能和板组的屈曲后相关作用、地震破坏准则等理论问题上有所突破,并将理论研究成果拓展到工程应用领域。其中,对轻型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加拿大waterloo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并得到了我国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资助。取得了冷弯薄壁型钢住宅结构构件连接构造、轻型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施工技术、轻型钢结构住宅体系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成套研究成果。主要研究成果已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业行业标准《轻型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技术要求》”,全部成果获2005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桥梁工程方面,依托公路桥梁与隧道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桥梁与隧道工程重点学科,研究领域覆盖桥梁工程各个方向,并以桥梁结构性能评价及可靠性、桥梁结构抗震与抗风、桥梁结构分析与施工控制、钢桥与组合结构桥梁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其中,特大跨径石拱桥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获山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弯桥计算理论及其实用设计方法研究”、“混凝土桥梁工程控制、抗震能力和承载力测评方法研究”、“斜拉桥拉索的制振措施与装置研究”等获省部级二等奖,斜拉桥拉索的制振措施与装置研究成果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荣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在岩土工程方面,对土的工程性状及应用、基础工程理论与应用、特殊土路基工程、岩土体稳定与防治工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路桥过渡段路基修筑技术获得公路学会一等奖、湿陷性黄土性状描述与工程应用得到国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支持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研究成果荣获甘肃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沙漠地区公路路基边坡设计及其稳定性研究成果已用于指导我国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榆(林)靖(边)高速公路建设,取得了良好地社会和经济效益。荣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

 在隧道工程方面紧密结合我国本世纪交通运输发展战略规划中所出现的长大公路隧道和跨海隧道,研究隧道结构及结构分析理论与计算方法,长大公路隧道的通风、防灾问题等。研究内容包括岩土及混凝土复合材料的本构关系、参数测试、不同隧道衬砌结构形式的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以及长大隧道的通风、和防火救灾问题。其中,雁门关公路隧道建设管理运营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荣获2005年山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依托于世界规模第一、长度第二的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工程进行的公路隧道通风与防火救灾研究成果,不仅填补我国在此方面的空白,更为重要的是为我国长大公路隧道的通风方案设计和防火救灾预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荣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在地震工程与防灾减灾方面结合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展了建筑结构抗震研究、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和试验技术研究、工程结构抗断理论和试验技术研究、地下工程结构防灾与减灾研究,其中目前承担的《基于可靠性理论地锚杆抗滑桩工程系统全局设计研究》课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本研究方向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在试验设备、试验条件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培养了一批该方向的学术骨干,为进一步开展此方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市政工程研究方面依托给水排水建设部重点实验室和我校市政工程、环境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承担着为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建设培养和造就不同层次专门技术人才的任务,同时,还承担着国家水污染控制、安全输配的研究课题。本研究方向研究领域覆盖市政工程各个方向,并以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给水处理理论与技术和水的安全输配等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对合理开发高浊度水资源,解决西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防治氟中毒地方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